巧用“1+1>2”破解效益开发难题
9月5日,马厂采油管理区对出液异常的马12-29井采取碰泵冲洗措施,使生产恢复正常,避免了“躺井”。今年年初以来,濮东采油厂立足效益开发,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作用,不断探索老区油气规模生产新思路、新方法和新措施,在破解老区效益难题时,实现了“1+1>2”的工作效能。
立足单元见效,抓好“齐头并进”
8月25日,马厂采油管理区经营管理室业务主管刘多光对马1块马新12-3井组纳米颗粒调驱措施进行了效益评价。两个月前,该区对马1块马12-6井组实施纳米颗粒调驱,对应油井马12-2井和马12-4井日增油1.1吨,累计增油251吨,增油效果明显。
马新12-3和马12-6井组同属马1块高含水井组,因长期注水形成优势通道,井组处于低效无效循环中。马12-6井组调驱效果好,技术人员决定在马新12-3井组也采用纳米颗粒调驱。
“加强老区油藏基础研究,对区块不同井组进行分析,在相同中找差异,在差异中找联系,让区块、井组形成规模生产力。”该厂地质研究所动态分析岗助理工程师刘虎介绍说。今年,该区技术人员立足单元见效,让“同类”措施井实现“齐头并进”。
5月底,马11-侧80井实施酸化降压增注,酸化效果明显,每日节电21千瓦时。技术人员通过汇总分析发现,马22侧井、马26-1井、马26-3井、徐14-31井也属于高压水井,泵组能耗高。下一步,该区将采取酸化降低水井注水压力,降低增注泵耗电量,预计每日可以节电110千瓦时。
过去面上“控”,现在点上“挖”
今年,与其他几个油区相比,马厂采油管理区措施井非常少,但依然能够实现稳产,离不开前两年围绕“效益开发”所做的大量工作。从2015年开始,马厂采油管理区就利用单井边际效益评价模型,对全区130余口油水井进行了效益评价,对高含水井、低效无效油井进行综合治理,对达不到效益开发目标的油水井进行关停,将低产低效井转为间开井,从“面”上控制生产成本。
“关停那么多油井,产量下降怎么办?”面对质疑,该区干部职工坚持认为,油气生产“量”不一定能带来效益“量”。面对今天的成绩,该区技术管理室技术主办艾慧清感慨万千:“昨天做的那些工作正是为今天更好地经营我们的油水井。”
两年来,该区立足稳产,对油井进行动态化、效益化管理。根据油井生产情况,不断进行效益评价,对进入效益边际区的油井及时上调整措施,使其恢复生产。今年上半年,该区调整周期生产井开井周期5井次,调整间开周期3井次,先后使6口低、无效井恢复生产,日增油4吨。
目前,马厂采油管理区降本空间已经压缩得很小,该区开始在生产、经营的每个“点”上挖潜。老区开发后期,设备老化严重,维修费用高。刘多光给大家算了一笔账:设备维修按施工人头算,每人次181元,每月费用在3万到8万元之间。从生产角度分析,从经营角度测算,如果区里与地面工程抢维修中心实行维修业务包干,每月只需支出3.3万元固定费用,全年预计节约费用10余元。对电气焊业务实行包干,每月费用固定支出3.8万元,全年可以节约费用8万元。
从小范围决策到集体参与
“马36井天然气发动机损坏需要大修,这个活儿我们能不能干?”8月31日,该区生产运行中心副经理陆军找到刘多光,把问题抛给了他。“这活儿可以干!综合效益评价后,去除正常开井日常费用和维修费用,即使更换设备,每年也可节约维修费27万元。搞经营要会算效益账,做好生产辅助。”刘多光介绍说。
刘多光以前是该区技术信息室的一名工程技术人员。油公司建设初期,该区要求“搞经营的人员一定要懂生产,搞生产的人员也要会算账”,于是他“转岗”来到经营管理岗。如今,措施上不上、维修干不干,该区都会组织生产、技术、地质、经营人员集中论证,先算算账,有效益的活儿干,没有效益的活儿坚决不干。
今年年初以来,该区技术干部经常参与班组生产经营活动,到生产一线找问题、订措施,分析和了解每一口井的生产情况。同时,他们还积极和班组职工一起研究技术上、管理上的挖潜措施,让职工从执行者变成决策优化者。
8月31日,该区技术主办管海滨和采油二班班长张春增到马10-2井进行控套测试。“通过优化调整井口套压,以及职工反复量油,我们找到一个让油井多出液的‘最佳’压力。” 管海滨介绍说。现在,该区职工想方设法从管理上寻找挖潜措施,哪些井的控套效果好,职工们心里都很清楚。
为节约电费,该区职工积极优化生产工艺,实施“错峰”注水,尽可能利用每天23时到第二天7时低电价时段启用增注泵进行注水,从而有效节约了电费,降低了油区注水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