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石油贸易在震荡中扩大逆差
2008年,国际原油价格大起大落,国内石油需求快速由盛转衰。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从年初的96.8美元/桶一路高歌挺进,7月11日WTI盘中价格创下147.27美元/桶的历史高位,带动国内石油需求保持迅猛增长。之后,受金融危机影响,国内石油需求减弱,至年底生产企业库存达到高位,全年石油消费量达到4亿吨。
2008年,石油贸易表现为大宗产品进口增幅趋缓或下降,小额产品进出口均有所增加。石油净进口量为2亿吨,同比增长9.4%,原油对外依存度48%,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。
2008年,石油进口贸易额继续增长,而出口贸易额有所减少。上半年国际油价高位震荡,造成石油产品价格相应增长,我国石油进口用汇大幅增加,实际用汇达到1625.9亿美元,同比增长62.9%;出口为184亿美元,同比增长57.6%。
持续7个多月的高油价造成的原油及汽柴煤油的高额逆差,使石油贸易逆差同比增长51.6%,达到1441.8亿美元。原油产量稳步增长,以及政府对控制能源产品出口的重视,使得2008年进口增速继续减缓、出口保持下降,当年净进口量为1.8亿吨,同比增长9.9%;贸易逆差为1262.1亿美元,同比大幅增长61.6%。
石油作为基础能源产品,其产销及进出口变化,与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。2008年,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影响,中国石油消费也出现了先热后冷的变化,综合全年看仍保持较快增速,成品油进口量增长明显。
上半年,为保证国内充足供应,汽柴煤油进口量的大量增加抵消了受高油价抑制的燃料油进口下降。9月份以后,出于缓解库存压力的需要,以及降低2009年开始征收的消费税对贸易企业成本负担,成品油出口有所增长。
综合看,2008年成品油进口增速高于出口,全年净进口量为2183.8万吨,同比上涨19.4%;贸易逆差为163.6亿美元,同比增长1.24倍。液化石油气供应过剩导致进口减少出口增加,2008年净进口量降至192.4万吨,同比减少了48.2%。受石油焦出口增长影响,其他石油产品净进口量减少为175万吨,同比下降17.8%。
2008年,中国政府为稳定国内市场供应,进一步运用税收杠杆调节,对石油产品进出口税收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。
从2008年3月起至当年底,国家对进口溶剂油、石脑油、润滑油、燃料油恢复按法定税率征税,对进口石脑油暂免征收消费税。
2008年二、三季度,为减轻企业负担,国家对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成品油进口增值税先征后退。之后原油进口也执行该政策至2008年6月底。
2008年12月中旬,争议多年的“费改税”正式出台。自2009年起相应石油产品进出口环节征收0.8元~1元/升的消费税。几项措施对不同时段规范石油产品进出口管理、增加国内石油市场供应均收到了效果。
从2001年开始,我国石油贸易开始实行国营贸易管理,同时允许一定数量的非国营贸易进口。近几年来,按照入世约定,非国营企业原油、成品油进口配额均以15%的速率递增。但由于国际油价不断攀升,国内成品油价格低于国际市场时段居多,导致合资、合作及个体、集体企业进口积极性不足,多年均未能完成配额,且呈逐年递减趋势,原油进口完成率由2003年的90.9%降至2008年的62%。
2008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1915万吨,非国营企业进口量不升反降4.7%,进口量为1187.9万吨。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同比下降9.5%为857.3万吨。中国石油、中国石化两大集团为缓解国内供应短缺,保证生产装置的满负荷运行,在亏损状态下原油进口量保持增加。
2008年国有企业原油进口量达到17889.3万吨,同比增长14.8%,较上年增加1.4个百分点,占原油进口总量的比例也增加1个百分点至93.4%。